蔡逸青:幻想指引人生路|新星风采系列专访
2019年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创作科幻投稿一篇,创作作品《Meme》,Meme,出自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与基因相对,也称为模因,弥因或梗。有变异性,散播性,攻击异见性等特性。指在互联网上被大量传播或进行二次创作的某些信息。 故事中,近未来的某地,虚拟主播的直播成了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A在直播过程中,突然自燃而亡,现场出现了“偶像的黄昏”一词。同时,天文站竟接收到来自宇宙的诡异语句。身为记者的Z开始了她的调查....
2019年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
创作作品《Meme》
http://sci.kpcswa.org.cn/s2019/show/tid/2385bd9a4f4a51f46bf51afa2d59d789
【摘要】
Meme,出自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与基因相对,也称为模因,弥因或梗。有变异性,散播性,攻击异见性等特性。指在互联网上被大量传播或进行二次创作的某些信息。 近未来的某地,虚拟主播的直播成了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A在直播过程中,突然自燃而亡,现场出现了“偶像的黄昏”一词。同时,天文站竟接收到来自宇宙的诡异语句。身为记者的Z开始了她的调查....
【评委点评】
日记型时间推进,情节紧凑,故事架构明确。语言干练老道,有很强的文字掌控能力。设定虽不算绝对新颖,但切实关注了当下的直播热潮,并将之合理地放在近未来时空中,以悬念揭秘为主线讲述了一个比较抓人且较为完整的故事。综合而言是一篇不错的科幻小说。建议小说人物不要全用字母代替,有过犹不及的草率感。结局开放,但仍有深挖的空间。同时,块状结构与分散短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者的思维表达。
——匿名
网络直播是较新的社会热点,看得出作者对社会现实有深入思考,提出了虚拟现实真实性的经典问题。 稍显不足的是,作品结构有些头重脚轻,阴谋有余,揭秘不足,结尾显得有些突兀,这当然也是由于篇幅限制,但有进步空间。再有是语言稍嫌破碎,概念过多,但都没有深入,因此缺乏哲学、逻辑的连贯性。作者创新性使用网络语言和书面语结合的方式,但是要注意使用不要过度,尽量面向更多的读者。
——匿名
今年来,“虚拟主播”风生水起,许多主播改行成“虚拟主播”。同时这个新兴职业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虚拟主播”的价值观良莠不齐,会给观众的思想同化。本文抓住“独立思考”来暗喻这一点。作者的知识功底很硬,让观众大开眼界。作者也留下一个哲学性的开放式结局,但这个结局发展却不明显,观众很难get到一条清晰的主线,也有很多人由此进入了“思维病毒的宿主”的世界。
——匿名
作品有机结合当下社会话题,结构具有巧思,细节方面足见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入微和哲学性思考。故事以悬疑元素开场,但探寻真相,揭示谜底的过程和力度有些不足,没能给与读者足够的解密感。
——匿名
虚拟的形象模糊了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肆意揉捏的人设更是拓展了线下人们移情的范围——故事中作者涉猎极广,将未解之谜的“人体自燃”,饱受争议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下热门的话题“虚拟主播”和杀人于无形的“微波武器”有机联系到一起,布局和想象的功力可见一斑。对捧红虚拟主播制造人设,模因在虚拟世界里爆发式增殖的现象也做出了一针见血的剖析,可谓想象与思想双过硬。 不足之处在于作为故事,“揭露现象”的力度是有了,“解释谜底”的一步却有不足。“幕后主使”式的存在仍然潜藏在暗处,仿佛等待着下一次的处决行动。往好了说是剧情之末的最后留白,不太好的说法就是有些缺少主次、缺少条理了——人物名全部使用了字母,稍微也加重了这样的感觉。
——巨星海
文/雒心平
蔡逸青从小便是一位热爱幻想的乐观女孩,这样的性格使得她身边聚集了许多朋友,也为她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蔡逸青表示,医学生的生活节奏相当紧张,不论是不是在假期都能在图书馆看到同学们彻夜刷题的身影,但即使生活中充满再多的困难或者焦虑,当凌晨降临,在她踏出图书馆大门走向寝室楼时,只要抬头仰望摩天大楼间隙露出的那深邃夜空,她的焦虑与疲倦便会立马消散。在蔡逸青看来,幻想在人的一生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没有人可以完全脱离幻想生活。
每当这个爱幻想的乐观女孩,脑海中浮现出新的想法时,她都会有将它们写下来的冲动;可等她冷静下来后,她往往会发现自己刚才写下的,视若珍宝般的作品不过是拾前人的牙慧罢了,从而失去完成它们的恒心。时间久了,蔡逸青收集起了许多这样的废稿,待能静下心来为作品罗列大纲时,她才会再将废稿拿出来,如果有可用的便加以删改尽可能合理地加入大纲中,这样就避免了一时心血来潮导致的盲目。
因此,蔡逸青常常做些能使自己静下心来的事情,就像是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所写的那句名言“认识自己”。她喜欢观看科幻影片,譬如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戈达尔所拍摄的《阿尔法城》,她自谦道:”虽然我不过是在囫囵吞枣似的观其大略,但体会大洋彼岸的拍摄者的匠心,着实需要花费心血,可是以这种方式来感受人类强大的幻想的美丽,与自己亲手写下在脑海中酝酿已久的科幻小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乐在其中矣!”在她看来,科幻作品帮助读者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是第一位,而其次是传达一种思想:比如认识自己,去思考、去认识美,去审视丑,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
虽然科幻作品并不像纪实类作品那样要求尽可能地贴近现实生活,但蔡逸青看来,作为展现各种幻的科幻作品,要让这些幻想呈现的更加立体,就应该让读者能看懂并且产生代入感。所以她一直努力去除“幻想”中只为自娱自乐而存在的不合理部分,并避免在短小的篇幅中讲解过于复杂的背景,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蔡逸青来说,科幻书籍同样充满趣味,当她通过它们接触到科幻后,便埋下了对科幻的兴趣;并且从书籍、电影中,汲取了大量养分,将未知带入到自己的知识中,将别人的已知融入到自己的思想里。当她涉猎了一些为之震撼的科幻名著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入了科幻坑。她从这些书中品尝到了探索欲,求知欲还有好奇心的重要性。此外,当她阅读这类书籍时,仿佛像是在近距离欣赏保罗-高更的名画《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那种难以言喻的无解的神秘感使她战栗。“认识自己”这个哲学问题经常在许多科幻作品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或许正是因此,她对习以为常却充满奥秘的自己产生了研究的渴望,所以蔡逸青选择成为一名可以系统地来探索人体奥秘的医学生。
蔡逸青的性格不光带着乐观,她性格中也有着些许内向,是那种淡淡的内向。学习之余她最爱静静地隔着纸张,慢慢享受名家传达的美好。小学时,在班主任的要求下,全班都订阅了《小哥白尼》杂志,蔡逸青立马就被杂志上形形色色的图片还有小说连载吸引了注意,不知不觉间她对于科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而,她满怀好奇地前往学校阅览室,开始浏览目所能及的各类杂志。2006年出版的那一期《Nature》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眼瞥到背景上绘有的翔兽便提起了她的阅读兴趣。这只形似飞鼠的古老生物背后中国科学家付出的努力的使她感叹,娇小的身躯和质地逼真的毛发体现在科学家精心考据制作而成的还原图片,复杂又精美的细节更使她击节叫绝。蔡逸青认为,科学并不该是需要埋头苦学或者极度敬畏的东西,身处现在而能看到过去和未来,这便是科学的美好。
此后,在高中阶段,蔡逸青前往上海市青浦区的夏阳活动中心参与了假期活动。在活动中心进行的假期兴趣班辅导工作,使她收获颇丰:比如如何更好的了解和倾听低龄学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解答他们充满好奇的提问,竭尽所能地传播知识。为了回答孩子对《鲸歌》节选片段的主旨思想如何概括的提问,她带领他们细细阅读了全文,深深领会到了科幻教育中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性。而辅导工作,让她不但受到了锻炼,还得到了学生的信任,老师的好评。蔡逸青深深觉得,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不仅可以助长小孩子的种种奇思妙想,还可以发展孩子与志愿者们对作品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这样的经历,使她更确定了对于科幻的热爱。
人生经历,使蔡逸青认为少儿阶段接触科幻是很有必要的:“很多科幻作品都是将幻想与科学知识有机地集合在一起,又有着相当高的趣味性,非常值得在课余时间一看。有人说,人类之所以是人类,关键就在于好奇心和创新力。在少儿时期学习科普科幻知识或许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求知欲等珍贵的能力。有些作品也许还可以激发对某些学科的学习热情。而且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不管是将接触这类作品当做纯粹的消遣还是用以提高阅读能力,都很合适。”她回忆起在幼儿园里跟着同学一起看《奥特曼》的情形,那集正好是讲述某位因事故而被遗弃在宇宙的宇航员回地球复仇的悲剧故事,其中对浩瀚宇宙中孤独个体的描写与对人性的思索,至今看来还是唏嘘不已。
“每个年龄,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他特有的成熟状态。”蔡逸青理解到。在未来的规划上,她希望能够广泛的阅读更多科幻作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她相信会遇到有更多相关知识储备及深刻看法的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段位。年初《流浪地球》的成功有划时代的意义,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科幻领域,不光是电影,小说还有其他形式的创作。面对中国科幻产业的腾飞,蔡逸青今后的科幻创作道路也许会宽广许多,也促使她考虑在这个方面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蔡逸青说道:“大概每个人都有想象过能将自己热衷的事情当做一生的事业吧,我也是如此。但是通往未来的路上也会有许多险阻,我想自己可能会尽可能在科幻创作的旅途上走得更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