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冕:对于科幻始终有褪不去的热爱
由华为终情、青蜜科技主办,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北师大科幻创意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未来全连接”华为终情局首届科幻超短篇小说创作大赛(官方网站:www.qing.me/sf)受到了广大科幻爱好者及专业科幻创作者的关注,以下为参赛作者和评委代表的个人专访。
刘冕,18岁,就读于武汉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任武汉大学科幻协会写作部部长。她兴趣广泛,最爱阅读和幻想。除了是一名科幻迷,她还自称漫威死忠粉、美队的迷妹,沉迷《刺客信条》无法自拔,深爱库里并相信萌神明年一定能拿总冠军。
从《银河系漫游指南》到《三体》,刘冕接触科幻文学大约有5年的时间了,“一直迷失在现实与虚幻之间,” 她戏谑道。最开始接触科幻是在她小学6年级的时候,翻看哥哥家里的书柜,翻出了她人生的第一本《科幻世界》,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科幻,《科幻世界》从初中开始也就一本没落过。
关于科幻,刘冕认为“科幻是一种反应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和寄托人们对未来科学的忧思的期许的一种载体。而科幻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应该是科幻小说,它不仅包括了科学,还有文学、哲学、社会、人性等等,这些也正是让科幻变得具有吸引力的因素。”被科幻深深吸引的刘冕,高中时期真正开始阅读科幻小说,“读完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基地》系列后对于科幻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接触了海因莱茵,阿瑟·克拉克,西奥多·斯特金等欧美的一系列作家,再然后被日本的科幻文学独特的风格及其残酷的美学吸引,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山田正纪的《艾达》,星新一的短篇,小林泰三的《醉步男》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至于《三体》系列和国内的科幻作品更不必说啦。”不同风格的作品总是能给她带来不同感受和收获,对于科幻的热爱也愈加浓烈。
每次读完一本优秀的作品,刘冕的内心就会被触动而想要去回应,当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她就会自然的开始创作。“每当有好的点子就会尽量简短的记录下来,有了时间和故事的灵感就再去创作,不过这种碎片化的写作也直接导致了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短篇。” 对于目前自己的创作中,刘冕觉得还没有能让她满意的想要投稿的作品。她认为创作最难的地方是逻辑自洽,如何将内核和故事完美的结合起来并讲好故事,而故事中还能够诱发读者的人文思考。“我觉得自己的文字和故事还需要更多的打磨,我也在努力学习,希望能找到自己的风格。”
在此次科幻超短篇创作大赛中,刘冕的身份是初审评委。谈及初次担任评委的感受时,她开玩笑道:“感觉不错啊,有种手握重权的感觉。”作为评委,她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要考虑作品的语言文字的组织,故事的发展转折是否合理,以及小说中蕴含的科幻元素和现实意义等方面。”评价别人作品的同时,她认为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能够注意到自己平时写作过程中的疏漏和欠缺。她也坦言道:“虽然大赛的整体作品质量不错,但作为初审评委看完所有的文章还是有点辛苦的,有时候一下子要看几十篇文章,看多了还是有点审美疲劳,不过当在许多文章中忽然看到一篇佳作时,那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也真的让人很惊喜。”
谈及IP热潮,刘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担忧,“《三体》的电影化,说实话我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国内好的IP很多,投资力度也不弱,但就是没有一部好的科幻电影问世,在这样的背景下筹拍《三体》感觉更多的是利用这个作为噱头圈钱,中国目前还没有拍摄一流科幻片的能力,导演的科学素养也让人挺捉急的。一个好的作品的二次开发,背后一定要有成熟的团队而不能仅靠作者一人撑起整部作品,所以我觉得的这方面中国的电影圈还需要努力。”
“科幻在国内仍属于一个小众的圈子,真正看的人并不多,甚至大部分人也分不清奇幻科幻甚至玄幻的区别,同时新生代科幻作家也没有完全成熟,甚至于大部分的科幻写作仅是业余的爱好。小说界真正闻名的也仅有一部《三体》,而影视界科幻的原创能力薄弱,真正的科幻编剧很少,大部分是靠着改编热门的小说而没有原创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和国外的差距之处。” 对于我国科幻的现状,刘冕认为国内的科幻不能局限在小圈子,要打破现有的状况,但迈出这一步又十分困难,还是需要靠读者和外界一起努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