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微博
微信
微信客户端扫一扫
抖音
抖音客户端扫一扫
B站
科幻与科学文化漫谈
本条由 洛洛 采集
3
海报
0
0
0

科幻与科学文化漫谈

Image title
刘兵、田松、江晓原、苏湛漫谈科幻与科学文化  ©文艺报


近年来,大众对科幻作品的热情逐渐高涨,有关的科幻研究也随之兴起。在诸多研究成果中,来自科学文化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对于人们理解科幻的价值和本质有着重要意义。本次圆桌对谈邀请到相关学者,从科学文化的视角出发,对科幻领域的重要问题展开讨论。

相关学者:
刘兵: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
田松: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科学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
苏湛: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历史系副主任

主要讨论的话题如下:“科幻研究”的生长性与未来性、科幻的本质是文明的思想实验、时代精神决定科幻读者群体的形成。

观点摘要:

苏 湛:在当代,基于现实科学的科幻创作素材已经被基本耗尽,因此科幻就必须把想象推到更远的未来当中,这种情况下,“科”也就被弱化,科幻文学走向了模糊地带,西方的奇幻和科幻合并为同一奖项就是典型的例子。

田 松:在我看来,《三体》的高度是被它的“三观”决定的,《三体》的自然观是机械自然观、科学观是朴素的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社会观是单一单向的社会进化观。这些其实也常常是古典硬科幻的“三观”。在这方面,《三体》可以称得上是古典硬科幻的巅峰之作。……但必须注意到,在《三体》这样一种古典硬科幻的巅峰之后,既有的陈旧“三观”也必须得到批判和扬弃。

江晓原:作为中国科幻“新生代”中坚力量的王晋康就被称为“中国科幻的思想者”。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蚁生》。尽管王晋康在创作《蚁生》过程中未必就一定存在着清晰自觉的反乌托邦书写意识,但它确实是作为一部高度成熟的反乌托邦作品问世的。尽管这部作品的篇幅不是很大,但其思想性和问题意识都是很突出的,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王晋康重视思想的创作特质。
本条资讯采集自 文艺报 ,更多详情参考 原文出处 ,原文标题:《科幻与科学文化漫谈》
参考链接[1]:
参考链接[2]:
信息源:
赞赏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资讯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科幻岛平台的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科幻岛联系。
投递人
洛洛
资讯递客 | 撰稿人 
+关注
爱设计会视频的北京姑娘
我要留言
我要留言 举报和反馈
最新留言 已精选评论
赞赏
给资讯递客打个赏
1元
2元
5元
赠1张推荐票
10元
赠2张推荐票
20元
赠5张推荐票
50元
赠10张推荐票
举报与反馈原因
建议您填写电话和留言对象信息,将有助于我们尽快解决您提出的问题,并及时与您沟通。
E-mail:
姓名:
电话:
评论已提交,审核后将展示。
分享
分享至微信朋友圈
生成分享海报
X
微信扫码支付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完成支付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2
自动登录 立即注册 | 忘记密码
{{regText}}
{{confirmWords}}
请进行滑块验证
自动登录 立即注册 | 忘记密码
{{regText}}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以下微信扫码登录
以下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码访问手机版
微信客户端扫一扫
抖音客户端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