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创作之谈
作品评荐
影视鉴赏
学界研究
共有580个
周群:推进科幻教育,需找准位置,形成合力(上)
新近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牢牢把握育人方向,对“教和学什么”“怎么教和学”“谁来教”的标准等关键问题都作了规定。当下中小学科幻教育的推广与深化应以《意见》为指南,要让科幻充分发挥“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的功能,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念。
信息源:《科普时报》 2019-07-19
查看原文
周群:推进科幻教育,需找准位置,形成合力(下)
那么,谁是“开拓者”?谁又有能力扮演“深耕者”“推广者”的角色呢?这里就牵扯到对“位”的认识。致力于开展科幻教育的各方力量中,不少人都有着火一样的热情,这是特别难能可贵的。但是,除了热情的态度,还需要冷静的认识:必须认清自己在中小学科幻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切忌想当然和急躁情绪。
信息源:《科普时报》 2019-07-19
查看原文
尹传红:中国科幻创作的“科普情结”(一)
中国科幻创作的“科普情结”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它一开始便被赋予了“科学普及”的厚望,并且担当起教育和宣传的特殊使命。
在5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迎来了科幻创作、出版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科幻作家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创作水平在不断提高。
《布克的奇遇》作者肖建亨尖锐地指出: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一开始就伏下了一个潜在的危机。这危机就是“工具意识”过于强烈。科幻名篇《珊瑚岛上的死光》的作者童恩正主张将科学文艺与一般科普作品区别开来。
信息源:《科普时报》 2019-07-12
查看原文
尹传红:中国科幻创作的“科普情结”(二)
目前科幻界倾向于把郑文光1954年发表的《从地球到火星》,看作是新中国第一篇完整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这部在当时算作“科学构思”和“文学色彩”都不错的作品。
继郑文光之后,于止、迟叔昌、鲁克、赵世洲等也先后加盟科幻创作,推出了90余篇作品(截至1965年)。
但从创作手法看,这一时期发表的科幻小说未免还有些简单化、模式化,无怪乎有那么多人认为科幻小说隶属于儿童文学。
将科学与故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科学知识随着故事的发展而逐步展现、逐步深入的创作手法,当年还真没有几个作家能够自如地把
信息源:《科普时报》 2019-07-05
查看原文
尹传红:中国科幻创作的“科普情结”(三)
我应邀参加了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的成立大会,并就“少儿科幻的多元化发展”话题,谈了谈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中国科幻创作的“科普情结”这一长期以来颇有争议的问题。
顾均正把科幻小说“作普及科学教育的一助”的观点,跟鲁迅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观点又得到了苏联科幻文学理论的支持和强化。
对于顾均正科幻小说创作的观念和手法,以及它对中国科幻创作指导思想所带来的影响,科幻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但饶忠华认为,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知识硬块”,而是如何进行艺术处理,以此增强作品的科学内涵和魅
信息源:《科普时报》 2019-06-28
查看原文
产学研结合探索科幻片发展新路
在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前夕,由上海鸣锣影业和上视新媒体艺术学院创作坊和浦东科幻协会等就巨幕特种影片《极境奇击》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不仅是一部筹拍进行时的新颖影片,还将用产学研手段探索我国科幻发展的新生态。
信息源:《科普时报》 2019-06-21
查看原文
老沙:好科幻电影硬在哪儿
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热爆刷屏,在给中国科幻电影市场极大提升信心的同时,也让更多人愈加相信一个偏论:科幻电影就得花大钱砸特效!问题是仅仅靠钱砸特效是砸不出一部真正好的科幻电影的。
信息源:《科普时报》 2019-06-21
查看原文
范轶伦:“银河边缘”的科幻产业全链开发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6月15日至24日在上海举行,本届电影节主题是“创生万象,幕后为王”,由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策划的上海科幻影视产业论坛,以“幻生万象,影梦未来”为主题,被纳入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官方日程,这可以说是我国国内目前为止最专业的科幻影视产业论坛。作为一家致力于科幻产业全链开发的文化公司,八光分文化高度关注此次盛会,冀与业内外同僚共同探索科幻电影新形态。
信息源:《科普时报》 2019-06-21
查看原文
科幻的中国化问题:科幻作家萧星寒的探索
萧星寒创作并出版了《独狼原理》《章鱼帝国》《终极失控》《决战奇点》等长篇科幻小说。
创作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萧星寒回答道:是科幻的中国化问题。他解释说:“我看过的科幻,大多来自西方。但自己写作的时候,却发现很难把中国人的面孔放到科幻场景中来。”
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个重要的转变,完全得益于中国近40年的高速发展。
萧星寒解释说,中国人写的科幻里让外国人当主角是永远写不好的,“毕竟隔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同时,把中国人写入科幻,会带入中国的文化与思维,能够为科幻带来不一样的
信息源:《科普时报》 2019-06-21
查看原文
詹玲:启蒙视野下的中国科幻小说发展流变
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呈现出科学观窄化、科技美学不张及人文哲理思考空间受限等不足,这源于将科学幻想作为民族国家启蒙的工具,以及前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现实。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以科技为中心的“人学”转向,新世纪则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出版平台和作家群体,二者促成了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新质的发生。
信息源:学术月刊 2019-06-03
查看原文
科幻春晚 x 青年文摘 x bilibili 征文比赛结果公布
第二十三届零重力杯短篇征文获奖信息
“无垠杯”征文入围名单公布
第二届“鲲鹏”全国青少年科幻文学奖获奖公布
第二十二届零重力杯短篇征文获奖信息
黄埔少年科学院活动之首届中小学“科探未来”科幻作品大赛获奖公布
1
第十届未来科幻大师奖征稿2
2022年起点科幻征文“启明星奖”3
未来战争概念与场景创意征集行动4
首届“奇想奖”元宇宙征文大赛(科幻赛区)5
2019年华为阅读科幻文学大赛6
「戏局onStage」人间工作室征集类型小说(含科幻小说)7
「知乎 x 中文在线」联合征文(含科幻主题)8
《银河边缘》中文原创科幻小说征稿9
测试征稿52210
“未来战争科幻”征文大赛1
番茄小说 X 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科幻小说联合征文2
2022年起点科幻征文“启明星奖”3
第二十届零重力杯短篇科幻征文:失控4
元宇宙故事设计邀请赛5
测试征稿5226
寒武奖·我们的元宇宙科幻征文大赛7
首届“奇想奖”元宇宙征文大赛(科幻赛区)8
第九届零重力杯短篇科幻征文:灰烬9
2021年度寒武奖征文(“小科幻”APP举办)10
“未来战争科幻”征文大赛